
对于孩子,小时候都是快乐的。
自从上小学后,就在成绩、分数和家长的焦虑中越来越不快乐。
作为一个家长,我一直都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们的整个环境都是一种鸡娃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分大城市小城市。
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一个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
这环环相扣的犹如紧箍咒一般的说教,让孩子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
其实我一直都对孩子没有什么鸡娃的心态,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尽情玩,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
但就是我这种心态,孩子偶尔也会觉得学习没有什么意思,整天在学校没有什么意思。
我都没有办法想象那些被成天鸡娃的孩子对于学习是怎样的状态。
目前双减后,确实是课外辅导班几乎不存在了,但是学校的延点课又搞得风生水起,每天孩子们几乎要在学校待十多个小时,这个量,对于上班的成年人都有些时间长,何况是孩子呢?
其实课外辅导班这种我们就从来没有参加过,但是学校的延点课不上还不行,我想孩子偶尔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学校没有意思,应该是每天在学校待的时间太长的缘故吧。
孩子学习还行,我一直也没有让她非得考第一,但是她自己却一直渴望考个年级第一。
有时候是自己鸡娃自己了。
目前很流行一个名词:空心病。
何为空心病?
这是鸡娃后遗症的一种,如果孩子是通过大量的补习,上了很多的课外辅导班,才上的好学校,这种不管入学的时候成绩有多么的好,但是开学后,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原有的学习状态和相应位置,整体表现下滑,那就出现了失位现象,打个比喻:学习如同登山,考上了重点学校就如同登顶,有的孩子体能好,一路小跑顺利登顶;有的是气喘吁吁爬上来的;有的则是被父母合力拽上来的;还有的是被别人抬上来的。
孩子在学习中出现失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空心病。
“空心病”的特征是,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看起来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其中最极端的是放弃自己。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空心病。
那怎么才不会出现空心病呢?
心理学家建议:1 允许孩子出错。
2 让孩子学会取悦自己,会享受生活。
3 内心要有价值观,不要只有高分、高收入的评价标准,要有为社会为国家的利他价值观。
4 父母要收起自己的焦虑感,不对孩子指责或抱怨,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在精神方面给孩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