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当你经受百般磨难时,总会有一个成功的旗帜等待着你,所以,不要放弃,寒风凛冽的冬天后,是温暖明媚的春天呀!

不抛弃不放弃,大器晚成的那些男演员们

知识分享 之乎者也 901阅读 0评论
不抛弃不放弃,大器晚成的那些男演员们

说起这段时间大家讨论最多的男演员,张译、黄渤和张涵予一定榜上有名。

十一小长假,这三位承包了电影院。张译在《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里都有很重要的戏份,黄渤出演了《我和我的祖国》,张涵予则主演了《中国机长》。

当我们跳出电影,回归演员本身,你会发现,除了“影帝”“演技派”“票房保证”这些明面上的共通点外,这三位身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器晚成。

如果你现在正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抑或因为某件事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内心有些迷茫,那不妨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故事,或许能拨开眼前混沌的迷雾。

先来说说张译。

十一的三部大片里,他主演了两部,一时间风头无二。

可如果把时间倒回2006年,张译28岁那一年,他在演艺圈里可以说是“查无此人”,虽然那时候他已经在圈子里摸爬滚打了10年。

张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小时候他最想做播音员,他觉得在大喇叭里对全国人民讲话,多神奇啊。于是高二那年,他报考了北广(现中传)播音系,成绩一出来,张译高兴坏了,专业第一,可他当时高中没毕业,成绩只能作废。来年他又考了一次,张译觉得这次肯定稳了,结果当年北广在哈尔滨的招生名额缩水,张译就这么与播音梦失之交臂。

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1996年,18岁的张译在老家看了两场话剧,看完惊了——原来表演也可以如此打动人心!于是从那天起,他决心成为一名演员,不久后便背着行囊去北漂,寻找表演机会。

刚到北京那会儿,张译跑了很多剧组,却接不到活儿。

有一次他去面试,对人家说,“我是演员。”人家正眼都不瞧他一眼问:“你演过戏吗?”张译说:“没有。”这一段对话,就像针一样扎进了他的心里。不是他不想演,而是没人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那段时间没有收入来源,为了省钱,张译三天只吃一包方便面,干吃,每顿掰一小块,撒点调料就嚼。兜里只剩下几十块钱,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有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心里一遍遍祈祷着:“老天爷啊,可怜可怜我,让我忙碌起来吧,哪怕是让我累个半死,让我不睡觉也行。”

张译又去考戏剧学院,老师直接说:“你长相不行,回家吧。”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阴差阳错下,他成为北京战友话剧团的一员。可因为长相不出众,即使班里排戏,他也只能做配角,“我们班评选了三个最丑的,我排倒数第三”。

配角就配角吧,给戏演就行。可现实是,没戏可演。

在话剧团,他是台下写串场词的那个。在社会上,他不是没给剧组投过简历,可几乎都石沉大海。人家要不就嫌弃他长相不出众,要不就嫌他没经验。张译呢,还是不停投。万一呢?万一哪一天,机会就来了呢?

其实当时他心里还有一个挺让人心疼的想法:虽然没戏拍,但不断投简历,也间接证明自己是个演员了。

这样的日子,一晃过了十年,张译拍的戏,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有时候放弃很容易,坚持下去,却很难。

27岁那年,他拍了胡玫导演的《乔家大院》,饰演陈建斌的小跟班长顺,配角中的配角。尽管戏份少得可怜,可张译丝毫不敢懈怠。

有一天在片场,胡玫把张译叫到身边,问他多大了,得到回复后她又说:“男演员28岁还不出来,就洗洗睡吧。”这句话要别人听了,无疑是给自己职业生涯判了“死刑”,可张译觉得,自己还没到28岁,还能再搏一把。

结果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他28岁那一年。

那一年,《士兵突击》在全国选角。为了争取到史今这个角色,张译给导演康洪雷写了3000多字的自荐信。或许是被这个年轻人的真诚打动了,导演决定给他一次机会。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张译让史今鲜活起来,他的名字,也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可比起主角,配角的“光环”还是暗淡了些,尽管演技让人惊艳,张译也没有一跃成主角。好在,演戏的机会多了些。

另一边,张译也不着急,只要是好剧本,甭管角色大小他都接,扎扎实实打磨自己的演技,套用史今那句很经典的话:今天比昨天好,不就是希望吗?

直到2017年,他演了《鸡毛飞上天》,才彻底打开知名度。一场火车上八年后相逢的戏,让无数人看了眼角湿润。

一夜之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个小眼睛的演员叫张译。那一年,张译39岁。站在不惑之年的路口,他凭借《鸡毛飞上天》,一手揽飞天奖视帝,一手揽白玉兰视帝。

站在中国电视剧最高领奖台上的张译,再回头看走过的路,四个字——厚积薄发。正如村上春树说的那句,“尽管眼下有些困难,但日后必定开花结果。”

28岁,似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分水岭。张译是在28岁那年,出演了《士兵突击》。而黄渤,是28岁那年才考入北电的,在此之前,黄渤没少折腾。

1974年,黄渤出生在青岛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不喜欢看书,他更喜欢唱歌跳舞。高中毕业后,黄渤就不念书了,跑到酒吧里去当驻唱。再后来,碰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几个人组成了“蓝色风沙”,全国各地走穴去。

长期在小酒吧表演,出来的机会微乎其微,于是黄渤一咬牙一跺脚,北漂去了。那是1995年,黄渤21岁。

他没日没夜辗转各大酒吧驻唱。不过比起物质上的匮乏,内心的迷茫更让人无助。

黄渤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这里一天天耗着,看着自己的青春一点点殆尽。”

他常常坐在出租小屋的床上,望着远处发呆半个小时,不知自己接下来要去干什么。

北漂一年多,也没做出一点成绩,黄渤在姐姐的劝说下,回家开厂子当老板去了。可开了一阵,黄渤心里还是不得劲,他就是想走文艺这条路,他就是想要一个不后悔的人生,于是又一咬牙一跺脚,跑回北京,追梦演艺圈去了。

黄渤说:“人生只能活一次,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亏啊!”

时间转眼到了黄渤26岁这一年。他还在有一搭没一搭地接活,尽管事业没什么起色,他也没想放弃。有一天,好友高虎给他打来一通电话,说管虎要导一部叫《上车,走吧》的戏,还让他演一个主角!黄渤一听,“嚯,这敢情好啊!不唱歌,去露露脸也行啊。”

那是黄渤第一次拍戏,他没想那么多,当时就觉得好玩儿,就去了。可谁也没想到——这部拍了十几天的电影,火了。

26岁这年,黄渤人生的闸口,好像突然间打开了。是不幸,也是幸运。“不幸”的是,人生过了三分之一,他才找到一条靠谱的路。幸运的是,他才26岁,一切都还有可能。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表演,黄渤顶着26岁的“高龄”,开始考各种表演学院,结果因为长相,两次被拒之门外。既然表演系没戏,那就换个路子,先考个播音系,反正都是一个圈子的不是。

终于在28岁那年,他考上了北电播音系,可黄渤,也成了一个“笑话”。他亲耳听一个同学说,“连黄渤都能考进来,我们学校的招生标准什么时候这么低了?”

黄渤只能一笑而过。美角有美角的演法,黄渤有黄渤的演法。

之后六年,他当群演,蹲剧组,没名气的时候,被人家当孙子对待,常常坐着送盒饭的车去剧组,黄渤就坐在盒饭堆里,可一路也这么过来了。不过也正是有了这段经历,让黄渤对底层小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才有了后来让全国观众记忆犹新的那个角色——《疯狂的石头》里,那个操着一口方言的小偷黑皮。

出演《疯狂的石头》那一年,黄渤32岁。

《疯狂的石头》后,黄渤的事业一路开挂。35岁得金马奖影帝,45岁成为中国首个百亿男演员。

黄渤在得金马奖影帝的时候,发自肺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刚开始演戏的时候,有位前辈语重心长对我说,孩子,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啊。现在我证明了,我没有入错行。”

人生,有人在前半程发力,也有人在后半程乘胜追击。黄渤显然属于后者。从跑龙套的小演员到中国第一个百亿影帝,黄渤的经历,正印证了那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比起张译和黄渤,张涵予的起步就更晚了。

1984年,20岁的张涵予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虽是科班出身,但张涵予毕业后,因为没有合适的角色,一直做配音。他配过86版《西游记》里的黄眉大王,还配过《米老鼠和唐老鸭》里的唐老鸭,就连《佐罗》和《指环王》也都是他的作品,跨度之大,功底可见一斑。

张涵予的配音生涯,一做就是15年。在央视任职,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任谁看都是一个肥差,可张涵予却义无反顾跳出了这个舒适圈。

1999年,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选角,张涵予在好友傅彪的推荐下扮演了一个角色。这之后,他辞掉了配音工作,正式踏上电影之路。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张涵予已经35岁了。

35岁,意味着什么呢?同龄的男演员,很多都拿影帝了,可张涵予,还要从一个新人做起,从跑龙套做起。

冯小刚算是张涵予的贵人。张涵予在演《梦开始的地方》时,冯小刚是监制,两人就这么认识了。后来,冯小刚每年的贺岁片,都让张涵予在里面打个酱油,露脸也不多,就那几分钟。就这样,张涵予在电影里打了七年的酱油,过了七年默默无闻的龙套演员生活。这时候,张涵予已经42岁了。

可张涵予不着急,他说:“我从生下来,就没有天上掉馅饼到我嘴里这种命。”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

2007年,冯小刚要拍一部贺岁电影《集结号》,男主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都知道冯小刚的电影,铁打的葛大爷,流水的女一,可因为是战争题材,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冯小刚怕葛优吃不消,不得不选新人来挑大梁,张涵予当时也入选了演员阵容,只不过他演的是配角。

那一天,冯小刚把所有演员召集到一起,张涵予看到剧本后,问他:“我演谁?”冯小刚说:“你演赵二斗。”当时张涵予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谷子地,真好啊。”可作为龙套演员的他,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那张涵予最后是怎么拿到谷子地这个角色的呢?因为一个小细节。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对戏,张涵予要演的角色和谷子地有大量对手戏,冯小刚发现,张涵予不仅把自己角色的台词背下来,还把谷子地的台词也背得滚瓜烂熟,甚至比当时确定饰演谷子地的演员演得更好。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打动了冯小刚,让他决定将谷子地这个角色给了张涵予。

七年磨一剑,张涵予终于从龙套,到了配角,最后变成了主角。那一年,《集结号》斩获了2.6亿票房,那一年张涵予43岁。

人生,无外乎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你吃过的苦,终有一天会质变成甜。只是有人等不到“质变”的那天,就提前离场了。

张译、黄渤和张涵予,或许都不是“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更谈不上年少有为。半路出家的他们,都是在不断沉淀,坚持不懈下才有所为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竹子的故事?

有一种竹子,生长的前四年,一共就能长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

其实前四年,竹子是把根深深扎到土壤里数百米,拼命吮吸养分,为后面的迅速成长做储备。

竹子如此,人亦如此。多少人没熬得过那“前四年”,多少人“死在”了第四年。

我知道,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焦虑的。为生活焦虑,为感情焦虑,为看不到的未来焦虑,很多事情想要立竿见影……

可事实证明,人生很多事情急不得,你要等它自己成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正如张译在39岁那年,有人问他,“如果有时光机,最想对20多岁的自己说什么”, 张译说的一段肺腑之言——

“别着急,你现在所受的一切苦,都是你将来的财富。”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枯燥,才能厚积薄发。黎明前的黑夜,漫长无比,可熬过去再回头看,那一片漆黑,都是勋章。

最后,你尽管努力,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转载请注明:之乎者也 » 不抛弃不放弃,大器晚成的那些男演员们

喜欢 (1)or分享 (0)

文章评论已关闭!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