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寒窗,只为一朝出人头地。
到了隋朝,学子们终于可以安心读书了,因为隋文帝废除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主要看出身门第的人才选拔方式,建立了分科考试制度,这就是科举制的开端。
科举制的实行,不再以门第为重,主要是看考试成绩,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从隋朝到宋代,历朝历代一直都是以科举制来选拔人才,而且考试的内容也不断的丰富,学子们要想取得好成绩,既要读诗书,还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
当时的考试内容从行策论述到诗词歌赋,从填空题到作文,从文学到武艺,包罗万象。
虽然有的科目看看书,背背书也能考过,但真的想要考中进士,却也不容易。
科举制,在我国大概实行了一千两百年左右,唐朝和宋初都是每一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到了宋太祖时期改为了每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到了宋英宗的时候就改为每三年一次了。
我们经常说某个人有文化是个秀才,其实在科举制中,秀才只是具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距离真正的文化人还差的远。
古代的进士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吧,都已经是最有学问的人了。
而且进士都是皇帝亲自来考并录取的,进士一般分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一甲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状元是文章写得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之乎者也 » 隋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