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基本决定哪些学生可以上高中,初三比拼的谁能上更好的高中,进更好的班级。
真正的分层是在初二,而这种分层最核心的原因,并不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甚至学习投入度,而是最为根本但短时期很难提升的自主思维能力。
初二分化的不是知识点,而是学习能力,在中考分流前,肯定会有一波难度的提升,从而形成区分度,而初二这种层次的难度,恰好是让大概一半的学生跟不上,初三的难度才是在前50%学生之间进行微调,初二被落下的孩子,初三是很难冲击前50%的学生的。
一次函数都整不明白,是没办法学习二次函数的,全等三角形都证明不了,是很难去挑战相似三角形和圆的内容了。
初三的数学相对初二有明显的难度递进,但与初二思维模式又较为接近,也就形成了初二数学好的初三不会差,很少出现学不明白。
但如果初二不会则初三更不会。
但对于前面50%能上高中的学生来说,真正的比拼却是在初三,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中考扣分点集中出现在初三,即物理的电学,数学的二次函数和圆,以及化学。
初二物理和初三物理完全不是一个难度维度,初二唯一的难点是力学,但在中考中一般并不会出现难题,光声热等板块是为了保障学渣的基础得分,没有太大区分度,真正区分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是电路的综合题。
数学的初二难点是初三学习的基础,二次函数和圆的难度是最为接近高中难度的初中板块,一般也是中考压轴题的存在,成绩较好的学生除了这两题以外很少扣分,进入什么样的高中往往就决定于这两个答题的得分能力。
初三的化学也不容忽视,很多数学物理强的学生反而会在这门看似难度不大的学科栽跟头,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不细致,初中化学并不注重理科思维能力,在仅仅大半学期学习时间内,是不会涉及更多的理科思维的,但作为考试又需要有一定区分度,因此其扣分点往往在最不被注意的实验论述题。
每年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最终与心目中的高中失之交臂,或者进入不了重点班,往往不在难度更大的物理和数学,而是在更注重基础记忆与答题规范的化学上。
转载请注明:之乎者也 » 初二比拼的是学习能力,初三比拼的是做题得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