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当你经受百般磨难时,总会有一个成功的旗帜等待着你,所以,不要放弃,寒风凛冽的冬天后,是温暖明媚的春天呀!

人生的差距在于思维

知识分享 之乎者也 719阅读 0评论
人生的差距在于思维

人与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是因为天赋还是努力?选择还是运气?基因还是能力?这些答案仿佛都对。

然而问题在于,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原本能力相当,出身不比你优越,天赋也并不过人,机遇也少于你的人时,为什么如今他的成就却高于你10倍,甚至几十倍呢?

这个疑惑一直伴随我很久,直到前日,我终于从一个老朋友身上找到了答案。

他是我北大的同学,年长我几岁,却与我同级,因为是退役士兵考的研。

用他的话说,他出身湖南一农村,无论天赋还是成长背景,都与优越二字无缘,甚至放到人堆里都难以被发现。

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顺势而为”。

他从不安于现状,一直在寻求改变。这并非意味着他情商高,相反,他不苟言谈,即使在创业过程中,也从不有意识地进行任何主动社交。

坦白讲,在他刚创业那会儿,周围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压根儿并不认为他能做到多大,也不觉得他有什么超出常人的能力。

可直到前天,我和他进行了3个小时的谈话后,才发现我俩之间的差距,已不是10倍而已。

首先,这种差距体现在了事业的格局上。

他如今操盘了一个年入现金几亿的公司,利润率竟也高达50%以上(别乱想,这绝对是个阳光生意),关键五六百人的规模却没拿过一毛钱投资。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有大把时间,至少看上去很“闲”。

其次,如果说单纯是事业做的大,我认为没什么好探讨的,因为有钱的企业家多了去,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到处是。

真正让我震撼,甚至产生一丝焦虑的,不是他的刻苦与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条街的思维格局。

换句话说,我的成长路径是“线性的”,而他的成长路径是“指数级的”。

之前我还一直在想,同样是读一所学校,在一个教室,认识的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他未必有我“聪明”,为何他能积攒更多的势能?

如今我才顿悟,所谓“1万个小时”背后的专注理论,只能帮助你在原有的赛道里比周围人强,但不能帮助你在平行竞争中取得“裂变式成长”。

比如这位同学刚刚创业的时候,我毕业先去做了广告设计,我每天刻苦努力工作超过12个小时,2年多的时间就积累了1万个小时,但收入也只不过是从四位数变成五位数。

与此同时,我的同学当时情况并不比我好,他成了家还要带娃,压力负担也比我大。他做的同样是广告,只不过他是在那时刚兴起的微博上,通过运营账号给人做广告,收入比我好不了多少。

但你要知道,趋势的力量从来不会在当下呈现,它一般会在未来的3~5年现形。

如今,我们已毕业7年,途中我换了3个领域,最后才扎根到现在行业。但他一直在被“内容风口”推着跑,于是乎,我俩之间被“天时”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放到今天已不是真理。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就是“天时”,天时就是趋势,只有趋势才能带来最有爆发力、杀伤力以及指数级的增长。

不妨再来回答一个问题:10年后,你的身价可能是多少?

显然,这个问题很难预测,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什么时候它会发生。

不过,如果你真的尝试了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多半的回答,很可能是基于你现在的能力和资源而判断的。

就好比你现在年薪10万,也许你会猜自己未来每年多赚10万,十年后兴许你每年就可以赚到110万。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本身没有对错。

线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从自我认知而出发的思维模式,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大10%,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换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摆脱这种线性成长,让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种叫做“指数型”的成长模式。

那究竟什么叫做「指数型成长」呢?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

但是现在,请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线性成长是有局限的,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它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做到的是“顺势而为”。

记得若干年前,我做了一个针对特定人群的在线培训产品,试运营了一段时间后,感觉用户黏度和利润都不错,所以就想要复制。

于是,我兴奋地找到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完整地阐述了我的这个创业想法。

没想到,还没等我说完,他就硬插了一句话:“这事情的市场潜力太小,没有想象空间。如果你真有兴趣,可以做成‘小而美’,但没有投资会感兴趣的。”

起初我认为这朋友真特么不够意思,可后来,当我冷静思考,才发觉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未曾考虑到的问题。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与投资一样,若想获得超预期的回报,重点并不在于我们能力有多少、把事情做的有多好,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懂得“借势用力”。

这就好比有一次,雷军对傅盛说:“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无法穿越平台的优势;而平台的能量再大,也无法抵挡趋势的力量。

就如我的那位同学,当他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从来不会谈自己的能力,而是把成功的“运气”归功于势,说自己擅长的是利用并适应那些已形成的“势”。

比方说他早期创业做内容,微博火他就做微博,微信火了他就做微信,如今抖音、快手、小红书火了,他就去做短视频。

在他看来,自己团队能力再大,也比不过平台花几十亿上百亿去砸一件事情,他总结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找到平台崛起的机会,然后跟着趋势一起爆发式增长。

换到个人角度,这让我想起之前很多读者给我的留言:究竟是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还是先“混”进一个好的行业去适应环境呢?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给出答案。

相对个人前途的“不可预见性”而言,增加自己成功概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先要跳到趋势中,然后利用大方向的确定性来抵抗自己小波动的不确定性。

这就像《孙子兵法》一书中所描述的一段话,“凡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俗话说,不进则退。无论是小到个人,大到商业,趋势是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无法人为改变的事情,并且它会重复上演。

比如工业革命,让一些效率低下的人员失业;互联网的演变,让众多传统企业濒临倒闭;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又让更多人感到岌岌可危,甚至焦虑……

因此,所谓的机会与趋势,并不在于你如何理解它,而在于你是否真的具备改变的勇气。

很多时候,即便机遇来了,但你如果一味地迷恋于现状,就极有可能会躲在原有的舒适区里裹足不前。

比如该选择升职后的日夜操劳,还是待在原本熟悉的岗位?

比如该面对创业的机遇和风险,还是朝九晚五等待年底加薪?

比如该接受棘手的业务拓展,还是守住自己门前的一亩三分地?

如果说,趋势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机会,那么机会从来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然而,你若想要把握住它,就不得不时刻拿出迎接的勇气,因势而动。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两个能力相当的人之间如何拉开差距?

我个人的看法是:学会掌握一种“指数型思维”,即站在概率论的角度,从自己过去的5~10年中寻找未来5~10年的规律,认清人生的大方向,用趋势的不可逆性去抵抗个人风险的不确定性。

毕竟,无论是创业还是混职场,无论你面对的是一个市场还是一家公司,刻苦努力这些统统是基本条件,它不是决胜的关键,因为真正的机遇总是在趋势中上演。

因此,一个人若想在未来获得爆发式成长,就不得不掌握“指数型思维”。

                                    作者:墨多先生   原载于:墨多先生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之乎者也 » 人生的差距在于思维

喜欢 (0)or分享 (0)

文章评论已关闭!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